最近中美在经贸、科技领域的较量越来越激烈,可谁也没料到,第一个栽跟头的不是美国,而是跟着美国瞎起哄的荷兰——这哥们妥妥成了“冤大头”,一边想找中国谈判...
美国军官提议:中美若开战不能袭击中国港口?美媒:保护港口就是保护美国利益
最近,美国《防务新闻》的一篇报道引发全球关注,其中提到美国陆军国民警卫队官员迈卡·尼多弗勒在《军事评论》中发表了一篇有争议的文章。他认为,如果中美爆发全面战争,美军应该选择保护而非摧毁中国港口,因为这些港口不仅是中国的军事和物流关键节点,也是美国经济的重要命脉。
现代战争中,港口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它们是物资运输和战略部署的关键通道。尼多弗勒提出,美军不应简单摧毁中国港口,而应通过“精确打击”保持其部分功能,以便未来保持对这一通道的经济依赖。虽然这一观点看似聪明,但实际上反映了美国的战略收缩和经济焦虑。
这种思路的核心在于美国与中国日益紧密的经济关系。中国港口不仅是本国的重要设施,也是全球贸易的中枢。如果严重破坏这些港口,首当其冲受损的可能是美国企业和消费者。因此,尼多弗勒实际上在警示美国:不要在战争中自损。
如果美国真相信能在军事上完全压倒中国,那么本可无情摧毁所有关键基础设施。但尼多弗勒的话语揭示了美国内部的不安和矛盾。显然,美军意识到,与中国的全面战争并非轻松取胜,甚至可能遭遇惨胜或无法胜出的局面。
这种心态并非孤例,而是美国对华战略失误的体现。从关税战、芯片战到供应链“去中国化”,美国施压频繁,却未见实质进展,反而重创自身经济。多少美国企业因失去中国市场而陷入困境?尼多弗勒的建议正反映出美国对经济相互依赖的深刻焦虑。
展开全文
需要指出,战争逻辑与经济逻辑往往不兼容。尼多弗勒的“保护港口”理论是一种矛盾产物。试图在削弱中国作战能力的同时保护经济利益,这种设想如同一手握两石,最终可能两者皆失。
更复杂的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如何平衡军事优势与中国经济实力已成为国家能力的全方位博弈。美国如今的战略不仅是“武力展示”,更是被逼无奈的自我救赎。
对此,中国有更多选择。中国的国力和防御能力不断增强,已不再是毫无还手之力的形象。一旦美国误判冒然行动,其后果可能不堪设想,而中国的反制措施也将更为强硬。
如今的局面显示,美国并非懈可击,更像陷入“想打又不敢真打”的尴尬境地。面对中国的崛起,美国需接受一个残酷现实,即无法再随意动用武力。战争不是儿戏,而是涵盖经济、科技、军事等多领域的全方位较量。
在此背景下,中国应保持冷静与定力,提升防御能力,确保应对各种局势变化。同时,应理智面对冲突风险,避免不必要的激烈对抗。现今的国际环境需要合作共赢,而非零和博弈的军事对抗。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