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时间9月15日,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在前往卡塔尔出席阿拉伯-伊斯兰紧急峰会前表示,本次会议应卡塔尔埃米尔的邀请举行,旨在讨论以色列无视国际法、公然进...
中俄武器坐镇?美媒罕见承认:这个中东国家,以色列真的不敢炸
当以色列战机肆意穿越中东天空,甚至将导弹砸向卡塔尔时,有一个北非国家却被美媒称为“以色列唯一不敢轰炸的阿拉伯国家”。它不买欧美武器、不受西方制约,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底气?
日前,环球网及多家外媒报道称,以色列对卡塔尔首都发动了空袭,欧美制造的防空系统集体“沉默”,再一次让世界看清了依赖西方军售的风险。
虽然这件事表面上被美国低调处理,各方似乎都想让事情尽快翻篇。但这场风波背后,却彻底撕破了海湾国家长期以来“花钱买平安”的安全假象。
沙特、阿联酋、卡塔尔纷纷采购西方先进武器,却在关键时候因政治或技术限制无法有效自卫——欧美装备的“后门”与性能锁死,成为这些国家难以言说的软肋。
然而美国《军事观察网》却突然在近日的一篇分析中点出了一个例外——阿尔及利亚,这个北非军事强国,被称作是“以色列至今不敢轻易招惹的对象”。
为什么偏偏是阿尔及利亚?
不同于沙特、埃及等传统阿拉伯军事强国清一色的美式装备,阿尔及利亚走的是一条“去西方化”的国防路线。
其空军主力是俄制苏-30MKA和米格-29M,数量超过百架,防空系统则以S-400、S-300PMU2为主,甚至有消息称还引进了中国的红旗-9BE防空导弹。
消息称,阿尔及利亚大量引进俄制武器之余,近年来也频繁向中国采购高端装备。
其海军已装备中国制造的C28A和C-13B型护卫舰,还部署了CM-302超音速反舰导弹(鹰击-12出口版),这种导弹极强的突防能力,足以对区域舰队构成威慑。
更值得注意的是,阿尔及利亚陆军还列装了中国SR-5多管火箭系统,进一步强化了远程打击能力。
展开全文
尽管目前阿尔及利亚尚未采购中国战机,但已有分析认为,未来其可能会考虑歼-10CE甚至歼-35这类先进机型,以补充俄系装备在电子战和体系化作战中的某些短板。
也正是中俄这些装备,共同构建起一个没有欧美技术介入的自主防空体系。
相比之下,以色列空军虽然拥有了40架F-35I这类五代机,但主力仍是由F-15和F-16组成的四代半机队。
表面上看以军装备更先进,但阿尔及利亚的机队普遍机龄更短、维护状态良好,再加上完整的地面防空支援,实际作战效能并不弱。
更重要的是,阿尔及利亚的装备来源完全不受制于欧美。这意味着,战时美国无法通过后台指令锁死系统——正如在其他海湾国家发生的那样。
这一点,恰恰是以色列最忌惮的,面对整合了中俄高端防空系统的阿尔及利亚,以色列并没有必胜的把握。
而且,阿尔及利亚的防御体系强在“系统性”而非单点性能。
它不是靠某一型导弹或某一种战机,而是通过多层级防空网络、先进雷达系统和持续更新的电子对抗能力,构建起一个闭合的作战循环。
但硬件只是基础,真正的底气还来自于阿尔及利亚的地缘战略位置。
它北临地中海,距以色列虽远(约3000公里),却牢牢把控地中海南部的航线咽喉。一旦冲突爆发,阿尔及利亚有能力威胁以色列的海上能源通道和贸易航线,这是以色列难以承受的战略代价。
简单来说,长期以来,中东国家依赖欧美装备不仅是出于性能考量,更是一种政治保险。但以色列屡次越境打击——包括对卡塔尔这类中立国的空袭——正在剧烈摇动这种信任。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武器出口也迎来了在中东的真正机会,其实都是来自于“信任重建”。
巴基斯坦就是一个成功案例。十年前,巴军仍以美制装备为主,而如今中国武器已成为其绝对主力。
中国通过巴基斯坦这个“样板”,向整个中东证明了自身武器的可靠性与独立性。
现在,阿尔及利亚的选择,也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
它既代表了一部分中东国家在安全策略上的清醒转向,也预示着未来中东军贸格局可能迎来洗牌。
尤其是在以色列行动越来越具侵略性、美国中东政策持续摇摆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区域国家开始认真思考:到底谁才真正可靠的合作伙伴?
不过,要真正打破欧美装备的主导地位,中国仍需时间。
武器采购从来不是简单的买卖,它涉及长期维护、人员训练、体系整合和战略互信。
即便中国装备在演习和实战中表现优异(如歼-10CE曾在对抗中击败“阵风”),但要各国彻底转向,仍需要中国融入区域安全对话、提供更透明的技术保障、甚至调整军贸外交的策略。
未来局势的发展路径已逐渐清晰。以色列不太可能主动挑战阿尔及利亚这条“硬钉子”,更多仍会延续对叙利亚、黎巴嫩等薄弱方向实施打击。
阿尔及利亚今天之所以“没人敢动”,不仅仅是因为武器从哪里来,更因为它选择了一条真正独立的国防道路。而这条道路,正在引起更多国家的注意。
未来十年,中东可能会迎来新一轮军备重组。不再是清一色的美式装备秀,而是中、俄、欧、美多方博弈的混合场。
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更多中东国家在军购清单上写下中国的名字——不是因为便宜,而是因为可靠。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